南 岳 神 戏

发布时间:2020.08.28 点击量:

     神戏,是一种用来酬神、求神或朝神的戏剧。是道教中的正一混元教经常启用,配合其道教礼仪的一种民间艺术。神戏在户外演出,表达民间对道教诸神的祈求时称之为神戏,在庙观内演出以表达对诸神的感激时,称之为庙戏。

     湖南古时系楚国属地,楚俗好巫,师门傩歌全省流布。“师门”乃原始宗教“巫傩”之代名词,巫师常自称“师门弟子”。傩歌即巫师们在举行祭祀仪式时的同时,穿插进行的以娱神为目的的歌舞节目。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的《九歌》 ,便是表现沅、湘间巫傩歌舞娱神的记载。东汉王逸《楚辞章句》云: “九歌者,屈原之所作也。昔楚国南郢之邑,沅湘之间,其俗信鬼而好祀,其祀必作歌乐鼓舞,以乐诸神。屈原放逐,怀忧苦毒,愁思沸郁,出见俗人祭祀之礼,歌舞之乐,其词鄙陋,因此作九歌之曲。”南朝梁代宗慷撰《荆楚岁时记》有“村人并击细腰鼓,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”的巫舞记载。唐、宋时期巫傩歌舞仍盛行不衰。明代巫傩歌舞活动,多见于湖南各地方志,已由娱神转向娱人。

      在湘南重镇衡阳,早在南宋即有巫师锥舞进入世俗“百戏”的记述。南宋文天祥著《衡州上元记》载: “岁正月十五,衡州张灯火,分乐宴宪僚于庭。州之士女,倾城来观,或累数舍,竭蹶而至。凡公府供张所在,听其往来,一无所禁,盖习俗然也。威淳十年,吏部宋侯主是州,予适忝陈泉事常平,以王事请长沙,会改除,于是侯与予为客主礼。是晚,予从城南竟城东,夹道观者如堵…及献酬,州民为百戏之舞,击鼓吹笛,斓斑而前,或蒙倛也,极其俚野,以为乐…当是时,舞者如傩之奔狂之呼,不知其亵也。观者如立通都大衢,与俳优上下,不知其肆也。”这是在南宋咸淳十年(1274)正月十五日,衡州府城上元节,民众举行歌舞戏剧表演情况,其中包括傩的表演,反应了当时衡州的民风习俗。文中之“倛",是指古代巫师逐疫驱邪时所戴的面具,亦称“倛头"。"蒙倛”指即戴着面具表演歌舞之傩人。

明代嘉靖《衡州府志》卷一“风俗” : “衡山:山泽相间,地多闲时,民仓常足,亦无千金之家。信巫鬼,重淫祀(《西汉志》 )。人多劲悍(《隋志》 ) 。近俗:客户渐多,主俗颇变,键讼之风近三骎长。” 此处“信巫鬼,重淫祀”转引自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中关于楚地风俗的记载。南岳古属楚地,位于湘江流域中游地区,自古巫傩之风兴盛。明嘉靖《衡州府志》卷四还有记载: "风俗事女神。

谭金鹤

一九四六年生于南岳一个道教家庭。自幼学习道教文化,擅长道教斋醮科仪和混元神戏的演译及各类民间器乐演奏。二零零八年龙虎山天师府正一派受箓。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
湖南省道教协会理事,南岳道教协会常务理事,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《南岳神戏》代表性传承人(市级)。

     每家画一轴神,分班而坐,多不可数。中标题云:家居侍奉李家天子三楼贤圣神仙。两旁题云:三千美女,八百娇娥。晚岁用巫者,鸣锣鼓吹角。男作女妆,始则两人执手而舞,终则数人牵手而舞从中翻身,轮作筋斗。或以一人仰卧,众人筋斗,从腹而过。亦随口歌唱。黎明时起,竟日通宵乃散。夫女子本以阴柔之质,死而为神,如节妇烈女,庸或有之,他不尽然也。今云李家天子三楼贤圣,何所据哉。可一笑也。” 挂神图,供女神神位,巫者鸣锣鼓吹角,男扮女妆,歌舞表演,竟日通宵,这里描述的就是巫者(即巫师、师公)主持举行的朝贺女神的仪式,和今天南岳混元教和霄仪式朝贺桃源洞女神的做法完全相同。

      如前所述,南岳神戏源于古代的巫傩信仰,是巫傩文化在当代其载体是师公为主体的混元教。在师公的手抄科仪本中记载,混元教又称元皇教、巫教、师教,师公对自己的称呼是元皇弟子,地方民众则称师公或师公子。师公所学的教派为何称为混元教,源于何时,现在尚未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,师公本人也说不清楚。他们的说法是,根据历代祖师口耳相传,本地的混元教是从湖南宝庆府邵阳县武冈州发派而来。这在他们祖传的手抄科仪本上也有记载。如《启师科》云: “虔诚拜请,元皇启教,道门先天,宝庆邵阳,洪灵梅山,洪灵炙拷,打碗破煞,熬油起火,朝神庆仙,埋瘟钉鬼,打符立禁,收惊画茶,一年四季,防身护命,有感有应,人天宗师。记载最为详细的是《下马科》 ,书中列出了混元教的各种神灵和本坛的历代祖师法名、生辰。

     传说道教诸神中的三宵娘娘最喜爱神戏。三宵娘娘,乃“云宵”“琼宵”“碧宵”的合称,也即“三朝王母”——上桥王母颜氏夫人、中桥王母马氏夫人、下桥王母董氏夫人。三朝王母是赵公明元帅的三个师妹,因为封神时,三宵在九龙洞窟内“修炼”未曾出洞,未被敕封,所以常跑出来闹事。三宵娘娘掌管民间事务亦称为“百福神”,百姓人家因香火不周或其他原因遭受责罚甚至灾难,如果给三宵娘娘唱神戏谢过,就灾由风化、福自云生、四时清泰、八节咸亨。

      所以,每当百姓遭遇天灾人祸或疾病折磨时,都认为这是迁怒了道教诸神中的三宵娘娘,于是请神戏班子演出神戏。最常演出的曲目“盘洞”,其大意为杨四九郎去桃园洞请六娘——其法力大于三宵娘娘,来和神,也即通常人们讲的调解。在神戏的鼓乐声中,三宵娘娘转怒为喜,天灾人祸疾病痛苦也随之一一化解。

      神戏的流传区域主要为衡山前后的衡山县、衡东县、南岳区。神戏深受这一区域内百姓喜爱,它既折射出宗教信仰,也与道教主张的天、地、人合一,即今天宣传和弘扬的社会和谐,意义相近或相同。目前仍活跃在上述地区的神戏演出团体,只有南岳道教协会理事谭金鹤师傅带领的南岳神戏班子。该班子是一个民间业余演出团体。

     神戏与道教关系密切,使之成为了道教文化的载体。道教的一些重要仪式、典礼,必演出神戏。神戏也是百姓祈福消灾或超度亡魂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,根据人们祈求的不同,如治病、驱邪……等,神戏的演出也略有不同,成为了百姓的一种精神诉求方式。

保留了戴面具这样一种古老表演形式,具有巫傩文化的功能和特点,演出只有故事梗概,俗称“桥路”, 无固定台词,全凭即兴创作

        每场演出呈现不同风格,融合了戏剧、说唱、舞蹈、音乐、造型等多种艺术形式,为民间喜闻乐见。

     南岳神戏由来已久。

     据《南岳志》载,南岳庙正南门前设戏台、演神戏、娱乐神人,在北宋已成为定规。南岳庙戏台面朝圣帝大殿,每逢圣帝寿诞、神灵生日、春节庙会,南岳镇六街乡绅争相点戏酬神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。南岳神戏,又称庙会戏,和各地神戏一样,虽然一乡一俗,却也大同小异。富商、大户为祭神、酬神或还愿而点戏,百姓老少妇孺免费看戏。南岳庙戏台裙板上,雕刻有地方传统剧目三十余曲。其忠孝廉义、因果承负的道教文化,不言自明、不教自化。在演戏祀神以外,同时还会举办各类庙会,环庙而市,庙兴市旺。“岳市者,半皆市区,江浙川广众货之所聚,生人所需无不有…,宋范成大游南岳时,所著《骖鸾录》记之甚详。

      道教对我国文学戏剧、地方民俗等均产生了重要的作用。神戏作为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道教文化的影响。

    中国道教神戏,堪称中国戏剧的鼻祖。近年,道教神戏的挖据整理,国内外媒体多有报道,先后已有贵州神戏、武当神戏、秦腔神戏的研究与整理成果问世。2011年5月,武当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道教神戏或可涵盖湖南、安徽、甘肃、辽宁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贵州、浙江、河北、台湾等多个省市。其传统文化剧目浩如烟海、数不胜数。

       南岳神戏既为朝廷庙堂常用,亦为民间信士喜闻乐见。南岳人称唱神戏为唱灯,看神戏为看灯。这里的“灯”或为人间的万家灯火或为心灵的指路明灯,或许兼而有之吧。唱灯虽是传统剧目,却无固定台词,全凭演员即兴创作。大戏一般只有故事梗概,行话叫“树路” ,唱词到舞台上现编现演。同一出戏演出因人而异,舞台效果也有不同。民间演出一般由主家聘请,在主家住地进行。如祈福、大婚、上寿、三朝、周岁、圆垛(新居落成) 、丧葬、治病、还愿等内容不同,剧目不同,表现形式灵活多样。用的是南岳方言,唱的是地方音乐。生动形象、贴近社会,极具乡士情怀。假如是治病,那就要加入更多的道教法事程序。如发文书、请神、迎圣、安位、差兵、收兵、送神,兼司以神符、禁咒、祝由等法施治。

南岳神戏的代表传承人、南岳谭氏班坛第17代传承人掌坛师74岁的谭金鹤,宗教硕士田彦编著的《南岳神戏》正式出版发行。


     南岳神戏,是指在南岳衡山的店门、开云等乡镇,从事混元教的师公在主持仪式过程中,通过面具表演的一种酬神还愿、祈福驱邪的原生态戏剧。是湖南傩戏的一个分支,始于春秋战国。集宗教与艺术为一体。南岳神戏的代表剧目有《大盘洞》 、《武监牲》等。至今还在南岳衡山乡村一带演出!


     谭氏班坛从事神戏表演已经有500多年历史,到谭金鹤这一代已经是第17代传人。为了给后人传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,3年前,71多岁的谭金鹤先生开始收集资料并写出了初稿,初稿出来之后,引起了80后的宗教学硕士田彦先生的极大兴趣,他们一起进行调查走访,考究完善,并广泛听取道教界和文艺界人士的意见,数易其稿。这部洋洋洒洒30多万字的著作,原生态记录了南岳神戏的前世今生,很有史料和研究价值 。





友情链接:

主办单位:衡阳市南岳区文化馆

南岳区文化馆微信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