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文化,博大精深。道教以《道德经》的思想为主要教义,倡导尊道贵德、重生贵和、抱朴守真、清静无为、慈俭不争和性命双修。道教认为,无形无象的“道”生育了天地万物。道散则为气,聚则为神。神仙既是道的化身,又是得道的楷模。故道教徒既信大道,又拜神仙。
道教音乐,源远流长。湖南道教音乐历史悠久,种类齐全,自成体系,其文化艺术内涵非常丰富。尤以衡山南岳道乐最为知名。道教音乐主要用于颂赞神仙、祈福禳灾、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,曲调形式上有“阳韵”和“阴韵”之分。其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,既出世又人世,情调庄严。肃穆,又不乏清幽恬静。通过音乐的烘托、渲染,道教韵斋醮仪式更显庄严、肃穆、神圣和神秘,在声乐中各种神仙意境得以和谐生动地再现,把人的情感带人了神秘的神仙世界。南岳衡山,道教称“第三小洞天”,曰“朱陵洞天”。晋代,道教上清派开山祖师魏华存在此修道,尔后高道云集,连绵不断。
南岳道乐有别于其他的音乐,它不仅有浓郁的宗教色彩,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。南岳道乐分为全真、正一两派,是在道教历史长河中繁衍至今的道教两大主流乐派,广泛应用于斋蘸经忏科仪法事活动中。从整体上看,两派均祖述黄老,宪章庄列,宗教属性是一脉共源,在斋醮活动类型上有许多共同之处。两派科仪宗出一脉、韵曲结构趋同、乐音根基同源。所以,两派各自的音乐也是此中有彼、彼中有此、亦此亦彼、兼包并融。
南岳正一道乐,具有明显的湖南衡岳一带民间音乐色彩的道乐风格,即是道教斋蘸科仪,又极具文学欣赏价值。韵词既不知年代,也不知作者。仅仅是口耳相传,师徒相传。虽然手抄心记,却是千锤百炼。在演奏风格上,更趋于庄重、华丽、激情与悲怆。曲调多有起伏,紧打慢唱,婉转优美。同时也有清新活泼、欢快明朗的韵律。既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,又有沧海桑田、超凡脱俗的境界。分为声乐、器乐两大部分,其中声乐部分又分为咏唱、吟唱与念唱等。器乐部分多采用唢呐、大胡、二胡、三弦、琵琶、月琴、笛、箫、管等,加上罄、钟、鼓、锣、铛、铙、钹、镲、木鱼、铮子、课子等打击乐器。正一音乐与斋蘸法式融为一体,集祭祀音乐、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之大成,可以说根深叶茂,历久弥新,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功能和经久的艺术魅力。
南岳全真道乐,在道众心目中具有神圣性, 而且在师徒的传承中也极为严谨, 不得随意改动,保留了较多的传统音乐成份。全真道乐有“十方韵”与“地方韵”之分。南岳全真道乐则以“南岳韵”为主,极具地方特色。其旋律发展手法有核心音调贯穿、旋律首尾呼应、固定乐句结尾,不光有以上单牌体,还有念诵的经文和过渡用的“提纲”。它的润腔手法有唱腔装饰润腔手法,主要运用的唱腔装饰润腔手法是倚音,还有节奏速度变换润腔手法。它的经韵有明显的重宫音的调式特点,具有庄严、肃穆、恬静与稳重, 并具有导引修持者进入清虚之境的宗教音乐气质。在演奏风格上,尽显清幽、典雅, 重声韵而不尚华彩, 具有浓厚的殿堂气息与宗教韵味。分为声乐、器乐两大部分,以声乐形式为主,伴有打击乐器的器乐形式。声乐演唱形式有独唱、齐唱和散板式吟唱;器乐形式以合奏为主,少见独奏或重奏的形式,有钟、鼓、木鱼、铃、铛、钹、磬、笙、管、笛、鼓、大铙、大钹等法器以及少许吹管乐器加入伴奏。在法事中,有时还穿插演奏一些相对独立的器乐曲牌。
然而,由于两派在宗教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某些差异,加之道派流传的地域文化不尽一致,在吸纳民族民间音乐的不同层面以及对音乐风格的好尚上各有千秋,使得它们在音乐形态上显现出自身的特征。当今正一派与全真派道乐互为并存,互相彰显,共同组成南岳道教音乐的靓丽殿堂。
南岳道乐主要用于颂赞神仙、祈福禳灾、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,曲调形式上有“阳韵”和“阴韵”之分,“阳韵”多用于早坛功课和祥祈性法事;“阴韵”多用于晚纭功课和超度法事。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,表演形式多种多样,包括独唱、齐唱、独奏、合奏、伴奏等形式。声乐是道教法事音乐的主要部分,分颂、赞、步虚、偈、吟咏等格式。颂、赞、步虚、偈是单独的曲式,有上下两句式或四句式小段,有时也有超过四句的长段。其中颂、赞、步虚的曲式在唐代B形成,偈是元代以后出现的。曲式中音韵是曲调,起着烘托气氛,强化情感的作用,而曲调(即经文)总是十分具体的,表达了进行法事的人的愿望与乞求,或求助于神界,或颂赞于天仙,曲调与曲词和谐统一,各种曲式贯通搭配,组成了整个法事活动。道乐中的乐器几乎包括了汉民族乐器的全部,用的较多的是钟、鼓、磬、钹、铛、木鱼等打击乐,笙、管、笛、箫等吹管乐,古琴、二胡、板胡、阮等弹拨乐,通常用于法事活动的起韵、过门、结尾以及伴奏。主持法事的道士被称为“高功”,诵经的道士为“经师”。他们必须熟谙道教经书,精通斋醮礼仪,会走“禹步”、“踏罡步斗”和各种手诀,达到做、念、唱、奏样样知晓,方能胜任。
友情链接:
主办单位:衡阳市南岳区文化馆
南岳区文化馆微信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