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 岳 竹 木 雕

发布时间:2020.08.28 点击量:

根据史料记载,竹木雕刻最早发源于湖南,其中湘中地区最有名的区域是围绕衡山周边一带。明末清初,衡山以北的湘潭、湘乡竹木雕刻曾盛极一时,衡山、湘潭交界处,现仍存有齐白石先生早年做木匠时雕刻的木床、柜、桌、椅等家具。衡山以南,竹木雕刻最早发展的地方为衡阳县的杨金枝。

    南岳竹木雕刻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,确认传承历史已有三百多年。明末清初最为流行,每家每户都有竹木雕刻制品。南岳竹木雕刻尤为达官贵人所喜爱和把玩,官宦人家除了自己使用,还拿来作为礼品相互赠送。竹雕多为有钱人家使用,木雕则几乎遍及百姓人家,一般人家无论嫁娶,至少要请匠人做一张附有雕刻的木床,和一些简单图案的木制家具。由此可见,南岳竹木雕刻早就非常流行。

竹木雕刻作品一般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家具。如床、梳妆台、洗脸架和橱柜等;第二类是祠堂和庙宇内构筑部分。如神像、神框、梁柱等。雕刻师傅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教授徒弟。雕刻技法有平雕、浮雕和镂空雕,多以民间故事、古典人物、奇花异草和龙、凤、麒麟、狮像等飞禽走兽作为为题材。作品不论什么形状,雕法都不少于十余个步骤:下料、绘图、打孔、铲底、锯边、打胚、修光、打磨、上色、安装等等。雕刻艺人们采用的工具比较简单:斧头、锤子(木锤和铁锤)、锯子、刨子、凿子等。其中凿子种类繁多,约有一百多种,大、小、方、圆形态各异,满足不同雕刻需要。

南岳竹木雕刻是南岳庙宇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庙宇寺观建造和修缮不可或缺的工艺,对南岳古建筑的维护改造功不可没,专注于庙宇寺观的艺术艺术创作也成为南岳竹木雕刻的重要特征。此外,南岳竹木雕刻在制作大型工艺品、装饰佩件、生活日用品方面,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。一批竹木雕刻艺人通过多年积累、探索,在一部分湘籍艺术家,如丁少俊、徐克勤等人的点拨下,吸收湘南木雕艺术的长处和其它门类艺术的优点,融会贯通,灵活多变,以写实作为主要表现手法,形成了集粗犷、细腻、通俗与典雅于一身的艺术风格。


刘谷云

青年雕刻家、南岳民协主席、南岳艺传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、南岳善信工艺雕刻厂厂长,从小跟其舅──湘南近代著名的民间雕刻大师梁元助老先生学习雕刻艺术,得其真传。为人聪慧,能自定奋斗目标,自加压力。潜心雕艺,苦磨硬练,积年有成,年方弱冠,便凭借一把雕刀创家立业,并以艺会师,以艺会友。广泛吸取诸子百家之所长为已所用,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求新、求美、求奇、求动、求含、求艺。独辟蹊径,创作了竹雕对联、屏风、挂屏、吊牌等多种工艺品,品新品种,丰富了雕刻工艺品种门类。雕琢的大小神佛,栩栩如生,刀下传神,有灵气和仙气。神佛创作已展示大家气派与风度。

张建华

      张氏谱系传承人1966年生,1989年师承东阳木雕名家潘惠康先生,曾就职于江西井冈山市工艺美术厂专事竹木雕刻,1996年9月应邀到衡阳市南岳区南岳大庙从事古建园林木雕修缮工作至今。期间于2007年3月—2009年3月受聘于湖南长沙民政学院美术系讲授雕刻工艺课程。

      主要作品有:南岳各宫观的古建筑木雕构件、木门裙板、神像及宗教用品和2006年—2007年完成的衡阳市石鼓书院古建木雕工程等。南岳道教协会收藏的大型壁饰《瑶池赴会》和《老子说道》朱陵宫收藏的壁饰《竹林七贤》及南岳财富山庄的《献寿图》等,还创作和再创作了具有湖湘风光、传说的竹木雕刻如:大型木雕台屏:《岳峙南天》、《唯有南岳独如飞》;木雕挂屏:《洞庭天下水、岳阳天下楼》,源自湘西土家族传说故事的《卡洛与锦鸡》;留青竹雕:湘西龙山县的《洗车河古镇》、岳麓书院的《学府秋韵》、《桔子洲头》等作品。


    目前,南岳竹木雕刻生产制作已进入到历史以来最好时期,其生产制作场地主要分布于南岳区衡山脚下的古镇范围内,少部分散落分布于古镇周边的村舍民居。南岳竹木雕刻从业人员约为二百多,大多以小型工厂及家庭作坊形式存在。


友情链接:

主办单位:衡阳市南岳区文化馆

南岳区文化馆微信端